• 沿革

    小南城隍廟

    建廟文史

    小南城隍廟,又稱小城隍公廟,據可考之文獻追溯,可知其前身為萬善同歸祠,祭祀明末抗清的遺臣義士,清同治年間曾砌石修建,但是否為創建最早之資料便不得而知。清末光緒年間西港仔堡海寮庄(今安定海寮)有信士方馬德、方李粯夫妻來至府城大林地區探親,(往返必需經由小北門及小南門出入府城),返程時天晚,城門皆已關閉,夫妻倆只好暫宿府城;後來多次經自家奉祀的觀世音菩薩指點,要其移居府城,夫妻倆在一次夢中夢到觀世音菩薩領來小城隍爺與其結緣,方家就此成為小城隍爺的虔誠信徒,並在日大正初年(1912)獨資重整廟貌,1976年尚曾增築鐵皮屋頂。1983年舊廟因開山路拓寬遭到拆除,方馬德之女吳方愛珠與吳太逽夫妻籌資重現於今址,至1994年新廟落成,2000年12月17日(庚辰年農曆十一月廿二日)舉行三朝祈安建醮大典。

    小南城隍廟

    輝煌廟祀

    因為台灣早期戒嚴時期,不得舉辦集會 所以擇日「國慶日」這天舉辦平安宴宴請交誼境 。一連串的廟會活動,不只請來戲團唱戲,還會製作重達數十斤重的大米龜為城隍爺祝壽慶生。

     

    諸神佛聖誕千秋

    天上聖母聖誕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

    大城隍公千秋 農曆六月十六日

    三城隍公千秋 農曆六月二十二日

    二城隍公千秋 農曆八月初十日

    綜合聖誕千秋 國曆十月初十日(國慶日)

  • 神明介紹

    小南城隍廟祭祀空間分為三,前殿奉祀主神大城隍公杜義招、二城隍公朱一貴、三城隍公雷域輝,以及劍童、印童、文武判官、謝范將軍、第一代廟婆方李粯、觀世音菩薩、虎將公(虎爺);後殿奉祀天上聖母媽祖、千里眼、順風耳、福德正神、註生娘娘、牛將軍、馬將軍;二樓觀音殿奉祀觀世音菩薩、伽藍韋馱、藥師佛、文昌帝君、下壇將軍(虎爺)。

    小南城隍廟

    二城隍公朱一貴

    小南城隍廟原祀明末抗清義士,後由觀世音菩薩渡而成神,日治時期民間傳聞因玉皇上帝感佩其忠義節烈將其敕封為「臺南州城隍綏靖侯」,進而使其從屬陰的萬善同歸祠轉為屬陽的城隍廟。

    小南城隍廟

    天上聖母

    天上聖母,亦稱媽祖,是海上的守護神,主要信仰在台灣和中國沿海。她源於福建省,傳說原名林默,具醫療和預知災難的能力。媽祖廟遍布華人社區,每年舉行遶境活動,祈求平安和順利。

    小南城隍廟

    觀世音菩薩

   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的象徵,廣受東亞信仰。她聽聞眾生苦難,能施救助與庇護,常以女性形象出現,手持淨瓶或蓮花。信徒誦念她的名號,祈求平安與健康,深植於民間文化中。

  • 城隍傳奇

    在台南,有一個讓你我都會覺得很親切的小南城隍爺。傳說祂生前是台灣史上第一位皇帝,就是大名鼎鼎的鴨母王朱一貴。有人說對他最深的印象,莫過於傳說他擁有一項特別能力,可以把鴨子當成軍人操練,而這個鴨母王城隍爺,他又有什麼玄奇之處呢?

  • 點燈服務

    古書云:「太歲如君,為眾神之首,眾煞之主,有如君臨天下,不可冒犯。」老百姓需要適度避諱,才能得到恩澤。

    光明燈又稱「長明燈」,寓意燈火不熄,神光普照,破除黑暗。祈求前途光明、元辰光彩、解厄消災、啟迪智慧、學業進步、身體康泰、諸事吉順、長年順泰、事事如意。

    新的一年點一盞光明燈,小南城隍爺庇佑您一整年。

  • 小南城隍廟碑

    台灣第一位皇帝朱一貴

    「小南」所指的是建城於雍正三年的「台灣府」城池中的「小南門」,信眾對「城隍」的崇拜可追溯到周朝,是除夕祭祀八神之一,城隍意為「保衛城池之神」。在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就已不斷提升,更尊封已亡之忠烈英靈為城隍爺,祀為地方之守護神,在清領時期,奉旨到府城任值得的大小官員們,上任前必先祭祀城隍爺。

    現任府城「小南二城隍爺」俗名朱一貴,人稱鴨母王,原藉漳州長泰,二十歲時移居到當年台灣府鳳山縣羅漢門鴨母寮,所結交的大多是國姓爺鄭成功遺臣民及抗清志士,由於當時,清領初期吏治不良,台灣知府王珍貪污殘暴等原因,累積成民怨,同年春天,眾人齊聚,議論起義,朱一貴號召鄉里,揭竿起義,四月中,聚眾千人,其中五十二人焚衣結盟,豎起紅旗寫著「大元帥朱」「寧靖王爺府」(今大天后宮)登基,號稱「中興王」,國號大明,年號永和。一個多月後因清軍登陸反攻,朱一貴敗走大目降(新化),一路北上直到嘉義溝尾莊(今太保市)被補,随之革命軍部分首領押送福州砍頭,朱一貴等人則押至北京五馬分屍,裂骸而死,享年三十二歲,是時一七二二年二月二十二日。

    朱一貴驚天動地的守城七日血戰潰敗後,其後兩年革命餘波才真正落幕。但也埋下了後来革命的種子,整個事件雖壯烈結束,千秋不泯。民間傳聞玉皇大帝感佩朱一貴忠義節烈的精神,敕封其為「台南州城隍綏靖侯」,清同治年間初以石頭砌建小廟祭祀,光緒年間,居於台南海寮的方馬德與方李粯夫婦,因感念觀世音菩薩慈悲顯靈,指示海寮會因天災而滅庄,需移居南方府城。故舉家至小南附近時,經觀世音菩薩點化需護持城隍爺光威城域,鞏護隍都,遂而重修舊廟,虔誠供奉。廟務漸開後,往來車隊,若有不順遂,下車祈拜,必消災戒厄。

    又經民國六十五年增蓋鐵皮屋頂,以護祠堂;民國七十二年因政府整頓道路拆毀舊廟。廟內眾神移請至對面現址。(台南市開山路二八九號)供奉,并由當時主任委員吳方愛珠女士及夫婿吳大逽籌資募建新廟,民國八十三年新廟落成,民國八十九年舉行三朝祈安慶成清醮。

    清中時期原為明末遺臣義士之祠堂,伴隨著諸將士之古石碑,早期香火稀微,由城隍爺威靈顯赫庇佑眾生,逢凶化吉、指點迷津,神威遠播,香火鼎盛,终年不斷。

   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十月天運歲次乙未年桂月吉旦

    小南城隍廟甲戌年建廟落成曁庚辰年祈安三朝清醮大典 

    小南城隍廟創建於清同治年間,以石所砌成之小祠堂,祭祀抗清的明朝遺臣與義士。民國七十二年因開山路拓寬,就廟遭拆除,才移奉至現今廟址。新廟由吳方愛珠女士及夫婿執掌籌資募建,並奉城隍爺神論,擇民國八十三年(甲戊年)舉行入廟安座。正殿主祀大城隍爺杜義招、二城隍爺朱一貴、三城隍爺雷域輝,後殿主祀天上聖母,二樓主祀觀音菩薩。

     

    民國八十九年(庚辰年)農暦十月十日起李十一月初四日止,一連二十五天,啟建祈安三朝清醮大典,感恩城隍爺對地方之慈悲照顧,祈求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、國運昌隆、人壽年豐、五穀豐登、百業興盛。

     

    民國八十九年(庚辰年)農暦十月十日豎燈篙,十月二十七日子時,引鼓入醮,十月三十日酉時,起香普渡植福,直至十一月初四日,謝浮燈篙,整個活動屆此功德圓滿。

     

    小南城隍廟建廟竣工及清醮大典大功成,仰使城隍爺神威廣大無邊,各界善信出錢出力,本廟眾委員執事鼎力贊助,慷慨捐輸,共襄盛舉。為使捐獻諸大德,日久姓名不致煙滅,爰將捐輸芳名臚列於後,以垂久遠。

     

    小南城隍廟委員信徒謹誌

    天運歲次乙未年桂月吉旦

  • 最新動態

  • 聯絡我們

    台南市中西區開山路289號
    每日 06:00–21:00
    06 214 5470